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

大学时,就学习过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当时的老师经常把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规律、效应、法则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如今再次研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对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本书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它们,让我们对平凡、琐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给予我们付诸行动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天下英才未必个个是状元—第十名现象

以香港大学对内地入学者的面试,不录取对课外活动缺乏的“书呆子”故事为例,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第十名教育现象。

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是现实生活中真正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而学业成绩考查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多元化评价。要相信: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二、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

一个学校里,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说: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如果这个学生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竟选州长或总统。多么让人深思的提醒!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教育的氛围、社会的潮流、工作的压力而使我们的教育方向有所偏离。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给失败孩子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学会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性无助”,不要让孩子失去起跳的力量。

根据对记忆特点的研究得出的遗忘曲线、系列位置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等对我们的教学也大有裨益。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南风效应、配套效应更让人深思。管理学中的互惠原则、鲶鱼效应、最后通牒效应……这些精彩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也让我们的孩子更会学习。好书会让人常读常新,希望我们在书中不断净化自己,提升自己。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2

加强家校联系,适时开展心理疏导。班主任教师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适时开展心理疏导,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状况,引导教育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生活起居,积极开展亲子游戏,引导教育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合理自学,适当开展室内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放松自我。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缓解舒压。教会孩子如何科学看待疫情,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居家活动。组织各年级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手抄报制作和“防疫小妙招”等活动,孩子们在写写画画中,心态更加平和乐观、信念更加坚定执着。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群和私聊的方式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尤其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更是送去无微不至地关怀,面对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身心,老师都给予全方位地关爱和引导。

通过各种媒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通过制作美篇、微信、钉钉等方式发布疫情防护知识、心理科普类文章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和接纳自己在本次疫情中的心理状态,学习如何在疫情中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加心理韧性,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3

我上台已经快三年了。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仍有许多困惑。我认为孩子们现在太累了,他们的成绩仍然是教育的最高指挥棒。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呢?《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给了我很多启示:

除了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塑造孩子之外,我们还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深刻挖掘每个灵魂的闪光点,给孩子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的良知敞开,让孩子的笑脸更加灿烂。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微笑,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记得一次学校会议,我表扬了一个小女孩。她学习不太好,但工作很努力。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她在寒假做了几次读书笔记。我无意中发现了,就随意表扬了一下。但后来,女孩的汉语成绩明显提高,英语老师也反映了英语的进步。

我没想到老师的表扬有这么大的动力。

最近,班上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的成绩不好,但他有艺术天赋。这次我在墙报上请他做我的助手。他表现得很好。当我看他埋头制作时脸上是那么地自信,我很高兴,当听到其他同学流露出对他的赞叹和羡慕时,我更觉欣慰,因为此时他和同学们没有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我更庆幸我保持了这个孩子的自信。

最后,我想说:欣赏你的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信心,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随着时间而发生。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4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

首先,我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它还把学习本身作为一种学习内容,对学习进行分类:表示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不同的学习方式应用于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该书广泛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能力判断自己是否被学生所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和协调能力,使教学更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师要充满“爱”。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和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求。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导师。

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此外,我了解学习的动机。这是我们在成长和未来组织学习中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前者是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成为一名好教师所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学生的内在动机;还有外部因素,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表扬等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

在当前的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奖励?我认为奖励可以带来学习动力,但它是外在的,不能持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带着兴趣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5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可能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好多老师或许就没有那么信心满满的,不知从何下手了,很多教师对于课题研究深感自己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进入了所谓的“高原期”而一筹莫展。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最近读了董奇教授所写《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才知道问题的原因之所在,心情豁然开朗。因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科研能力的决定因素就不再是知识的继续积累,而是受方**水平制约的思想方法的批判性与创造性。董奇教授所写《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该书的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分别从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进行了论述与阐述。让我知道,我了解项目研究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概念与设计、基本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二篇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中,从课题研究与课题选择、课题选择的策略、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四个方面,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如何选题、课题选择的原则、如何研究等做了详细的论述,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深刻认识到课题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肃非常复杂的长期工作,同时,课题研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学习艺术。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研究的起点,更是决定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正确选题,不仅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而且是科学研究的结果。 因此,成功研究的最关键主题是主题选择。 “选题”是研究开始的第一步,好的选题就是成功了一半。

选题很重要。这需要仔细考虑。

正确选择学科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需要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这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确定课题后,有必要考虑如何设计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完善,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过程,而且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所以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经过周密的思考而制定出包括最后如何统计分析到得数据在内的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计划和安排。因此,要揭示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就必须认真做好研究设计工作,才能用各种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

书中用平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标准,而在第三篇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中详细阐述了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及现场调研法等。同时,对这些研究方法在设计、实现、评价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心理与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无法在研究报告中全部呈现,因此,研究者必须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评价与汇总,从而使资料、数据完整地、真实可靠地反映事实。

此书第四篇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只有对经过整理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才能从中抽取或推论出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正确的研究结论。因此,董奇教授在书中讲授了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的相关知识。总之,你在课题研究中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本书都可以给你明确的答案。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6

重读《教育学》、《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许久不写读后感了,估计有十年了。因为总觉得文字传递的是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为了应付任务。最近几年看的书不少,最多写批注。这次作为作业,估计是不合格的,但至少我还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即写自己想写的。不管字数多少,别人如何评论。

这个暑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专心致志、别无旁骛地只读了两本书,即《教育学》、《心理学》。读来感触不多,却极深。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的有必要定时重读教育专业教材。

首先,教材提供了教育专业的系统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是必读的,但是也都是在职前学习的。工作以后,便亟不可待而有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了。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心理学》,似乎一下思想轻盈起来,突破沉重的大量事实线索的身庞,有了质的飞跃。书中的教学理论和原理帮助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和现象,从而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学习了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才把家里尘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翻出来阅读,才理解我负责了两年的探究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渊源出自于哪里,才明白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大师的智慧使我深深震撼,早在近《心理学》却使我把平日里有意识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片段分别击破,成为解读教材的生动案例。而规范严谨的语言使我迅速把握教学研究类的文章的语言,为下一步做教学研究的反馈奠定作最基本的准备。

其次,教材提供了教育专业最权威、最经典的知识。暑期胡慧闵教授的一个建议我很受用。她建议我们只看最经典的教育知识读物。确实,如今的教育书市真是热闹非凡:什么《跟孔子学做教师》、什么《不跪着教书》、什么《xx兵法》……名字就很夺人眼球,于是很多老师就把已经很有限的业余时间中的读书时间贡献给这些书了。因为很多老师认为这类书都是同行优秀的经验,具有更大的可供实践借鉴的意义,操作性强、见效快。事实上,这些书都只属于同一种类,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述,或者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罢了,读一本和读三本没多大区别。读此类书,老师们仍始终在实践的圈子里打转,无非是圈子大小和漂亮与否的问题。《教育学》、《心理学》等教材发挥的功能不同,因为它们经过太久历史的积淀,经过太多教育者的检验,亦如经历过炼火的真经,字字玑珠。也举一例:以往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总不削一顾。总认为他对智能的划分并不是那样无懈可击。相对于赛斯顿的能力群因素说和层次结构理论,确实有突破。但除了这七种智能外,没有第八种、第九种……了吗?此次读《心理学》,才理解多元智能的重要思想,其实在于对人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我命运的重要性的强调。原先对于该理论的偏见,完全是源于自己对该理论的不完整、不正确的理解。

今天的我,捧起《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时代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读这些文字一点不显枯燥。就像与智者求学,又像与老友交流,甚至像与知己邂逅,那样兴奋那样激动。只可惜,身边想到捧起这两本书的老师并不多。我到图书馆查阅过资料,我们学院藏书中权威的《心理学》不足10本,最新的版本是2001年,距今已有9年;《教育学》共5本,最近的版本是1996年。这里并不是说版本越新越好,只是当初在图书馆借阅北师大出版的《新编教育学》,拿到手里是一本泛黄的书本时的场景始终无法忘记。

估计从来没有人写教材的读后感,但是读后感,很清楚地表明文章的性质。以上,确实是我研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后的感受。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7

《教育学心理学》的读后感提要:深入学***本书之后,我收获了很多,通过学让我进一步从书本出发巩固了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这本书也从理论角度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尽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如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从中感受颇多。

在角色冲突中寻找平衡点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大量的角色集形成教师角色。作为教师,教育学第十五章《教师》中明确提到:"仅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

"如,教师是"家长**人"、"朋友知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等。然而,当所有角色与个人期望冲突或难以达成一致时,角色冲突就会发生。我们需要为角色冲突找到一个平衡点。

1、 努力使“教育家”与“研究者”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者,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品的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善于反思和研究的教师,总能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思路和方法。

但是,限于实践范围的再创造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研究工作需要规划和指导,需要理论培训和获取,需要高水平的专家。所以勇于抓住时机,善于创造机会,敢于冲破困难,努力让自己走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共赢身份,需要足够的勇气、坚定的意志,需要无怨无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独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独。对于自己,尚未在这方面迈出足够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与且得,这就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平衡点。

二、合理调试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尤其是在他们年轻需要照顾的时候,教师容易与家庭角色发生冲突。对此,我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来的。有时候我们真得不能尽到做父母和孩子的一些责任,所以我们常常感到内疚、不安甚至苦恼。

特别是当孩子生病时,你会感到更加愧疚。我一直比较喜欢上幼儿园,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因为有太多的原因我们不能放手,所以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孩子。但是,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兼顾家庭,对吧?

当然,这两个角色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试和权衡,以实现急缓、协调控制,更好地能够统筹安排。

在教师角色中,由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会遇到许多角色冲突。在角色冲突中,试着找到一个平衡点,你就会有一个快乐的支点。其次,教师要善于脱离角色,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将其运用到对自身更有价值的角色中去。

三、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为核心,对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与教学策略、学***、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教师是榜样,“向高等教育学习是教师,是积极的榜样”。学生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人格的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向导。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和协调能力,使教学更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应该充满“爱”。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和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

教师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求。

经过深入学习,我收获了很多。通过学习,我从书本上进一步巩固了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本书也从理论上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将继续在书本的指导下努力工作,为普通学前教育岗位默默奉献。来自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8

 这段时间看了《心理学与人类困境》一书,觉得好多词都很陌生: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建设性焦虑、神经质焦虑等。作者罗洛·梅在读大学期间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师,但后来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体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已的自由选择。

书中的有些章节我反复阅读,试图能更为清晰地理解。例如P14:人类的困境就是如此,它源自于人们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对于心理学、治疗以及令人满足的生活来说,两者都是必需的。 我试举3个例子来理解: 例1:心理咨询师给患者做治疗。 主体:在心理治疗中,将自己看做主体,将患者看做客体,这样的话就无法与患者产生共鸣,无法体验到他正在体验的东西,无法理解他的话语。 客体:为了理解他人的语言,我们需要有进行主观移情的能力。也就是把自己当做客体,把患者当做主体。我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比如患者坚持二乘以二等于五,那么我不会想他得了哪一种精神病,而要去探究这样的坚持对他的意义。 困境:每个人都具有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不断的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平衡点。但要理解我们所憎恨的某个人是很困难的。在做心理咨询时,把自己当成客体,体验患者的体验。把自己当成主体,我站在他之外,不能一心想着他的表达是多么奇怪与毫无意义。而且我还要考虑他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方法。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与能力就是人类的困境。 例2:一个初中生,一天晚上作业做到十二点,早上六点钟起不了床。 爷爷:不能随便迟到,经常迟到给老师带来的印象很差,怎么困都要去上学。 妈妈:孩子一定很困,上学去会难受,身体发育受影响。所以想睡就多睡会吧。 爷爷把孩子当成了客体,妈妈把孩子当成了主体。 困境:平衡点怎么确定? 例3: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主体:老师把自己看成主体。我在给孩子上课,如果我意识到我是在完成这个任务,在看到这些孩子不认真听,我就会心生抱怨,愤怒。我那么认真的准备了课件,口干舌燥地给大家讲课,你们居然不领情! 客体:老师把自己看成客体。给孩子上课时意识到我在利用这个场合提高自己表达能力和检验自己表达方式和内容,而不是为了完成上司派给我的任务以此得到我的薪水,我会很温柔的看着这些不是很认真听的孩子,对他们和这个任务心存感激,同时有点点的抱歉(他们不认真听,不得不承认跟我说得不能引起孩子共鸣有关,但是我不说愧疚,因为我也认同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苛责自己,我允许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困境:我们把自己当做是主体时,那么我们会觉得作为主体的我们是能掌控作为客体的自己,掌控自己的意志行为情绪情感,我们有能力把自己当做客体,把自己做为操作对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的改造自己鞭笞自己,把自己改造成理想中的我。 读了这本书之后希望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别人的态度有所改变,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比较、否定走向理解、发展(理解自己、他人,发展自己、他人)。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9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由曹才翰、章建跃主编的,这本书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与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依靠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水平。《数学教育心理学》这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方向,让教师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不仅与教师有关,还与学生自身有关。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

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早在18世纪,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就指出教育应该是心理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心理学原理,教学过程才能科学、经济、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心育能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达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所以我想,阅读《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第七章是讲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所谓自我监控,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小学生一开始就没有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有了自我监控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而不是随着性子去玩闹。我认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后,就会了解抄袭作业、作弊等行为的危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中还提到了“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而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的干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正迁移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向新知识迁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就要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的相似性大多隐藏在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练习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辨别能力的发展。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0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归纳书中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

然而,教师只有学会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能够掌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根据共产主义的面貌塑造新一代。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

四。我们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这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相当不错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更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读懂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抛开书中的繁琐理论,从中悟出点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教学实际的人性化的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心得。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1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叶岚岚

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到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此外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使我了解到如何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促使我成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技能外,具有关爱学生之心外,还应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一我们所教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高中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有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上感觉很吃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上不去,从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甚至患了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作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反应,并与他们及时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把他们引向正途,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使学生对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满足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游戏,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科学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视频,动画,演示和交互技术可以为课堂增添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应多表扬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传统的评价体系总是会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差生。因此差生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很多人因此而放弃了努力。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的体育或文艺方面很突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寻找适当的机会多表扬他们。此外,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可以建立档案袋,放入自己的作业,作文或报告,这样他们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付出努力,超过自己先前的记录,取得进步。所以,依据进步,努力等标准进行奖励通常更为可取,也更为公正。

三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现在的社会要求我们应成为终身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差,学生也没有兴趣,这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要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完全不讲,而是少讲,精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地将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在21世纪,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在小组中学习的能力,这三者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每个学生都应该知道怎样卓有成效地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小组中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学科内容的学习,还获得了同等重要的团队合作的技能。

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习,我永远在路上!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2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包括:(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想有意性发展(4)幼儿情感有易变、外露开始想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性发展。另一个是注意力。注意对儿童的坚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注意力的主要特点如下: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有意注意:需要有目的的、故意的努力,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意志力的注意。

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中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叫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注意分配能力是幼儿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幼儿注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如下:

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站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以下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几点:(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3)无关刺激的干扰(4)注意的转移能力差(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这本书的语言很严谨,而且举了丰富的例子来说明解释,让人容易理解,而且增加了趣味性,把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结合专业分析,使我们更加了解一些教学上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幼儿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平时在家中是个宝,他们虽然有宽容、温和、正直等优点,但也难免有撒娇、自私、固执等缺点,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很欠缺,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通过游戏也可以疏导这些不良的消极情感。

从这本书上的确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其实以前也学过有关孩子心理方面的课程。在幼儿园没有与孩子一对一接触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每个孩子的气质和心理特点,并不是那么容易。而通过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幼儿一些心理行为偏差, 对幼儿孩子的性情和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将来结合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和教育。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岁、7岁)艰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有:

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度、环境和教育因素、儿童自身心理和儿童活动。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事故只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左右主要有两个方面:1:

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2:为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教育的生存条件和作用。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下:

1: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比如家庭(家庭文化气氛,经济状况,是否单亲,父母自身教养、幼儿园和社会机构、电视等各种**)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生理成熟、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还有儿童的爱好和个性,。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幼儿活动:

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客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互动。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

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3: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做好幼儿教育工作4:

有助于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环境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意义:1:幼儿心理学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

这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三。它有助于我们丰富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辅助方法幼儿心理年龄特征:

它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典型性和本质型的心理特征。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1:

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想有意性发展4:

幼儿情感有易变、外露开始想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性发展1~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有何特点:1学会自由走路、2开始使用工具3会说话4想象开始萌芽、5出现思维6独立性开始出现孩子在什么阶段动作逐渐发展完善1~3岁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1: 拓展生活范围2:认识和依靠行动3、情感功能4、爱模仿4-5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好学好问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行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点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1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是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信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有意注意:

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意志力的注意。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2兴趣3记忆理解能力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新颖、生动、形象鲜明2:

活动的游戏化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4: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中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叫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注意分配能力是幼儿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幼儿注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如下: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站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以下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几点:

1: 连续单调活动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3:

无关刺激的干扰4:注意的转移能力差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9叶育儿园,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关爱与尊重、激励与教育。

关爱意味着细致地、周到地照顾幼儿生活、身心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尊重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建立自立和自尊。其原则是鼓励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发地认识周围的是物,探索学习。启发式教学事指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儿童,帮助他们连贯地学习事物,建立正确的关系认知和联想方式。

逐步使儿童掌握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以上摘自本人对本课题的研究)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3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读后感

作者:潘巨化

**:《成才之路》2010年第09期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所介绍的各种研究结论都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它鼓励教师思考学生如何发展和学习,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作出决定,并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学习并走向成功。

下面结合本书的有关内容谈一谈自己在学***几点体会。

1、 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差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

怎么处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有关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八个心理社会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教育启示:儿童的思维方式、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所依据的道德和伦理规则与**不同。有效教学的以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

有效的教学策略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

2. 学生间存在多元化现象

学生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阶层的差异。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儿童一般比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得分高。其次,男女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

再次,学生在学***、学***和学***上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都表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或这种差异对教学、课程和学校政策都有重要影响。

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每个人的准备程度都不一样,这种准备程度将影响他们今后能否顺利学习。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4

暑假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教学,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体育不仅是体育锻炼,更是语言心理辅导,让他们可服困难,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教师学习心理学是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句随便的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有多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只有一两个月,奇迹就会出现。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受到鼓励和表扬的同学会以此信念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

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心理学呢?

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2、 这是因为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才能提高教育水平。这本书作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总结和总结:1。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

然而,只有通过学习心理学,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心理学教师能够掌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根据共产主义的面貌塑造新一代。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才能扬长避短。教育的作用是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

四。我们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这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的。jzd365.COm

作为老师,要做到:

1、 热爱教育、投身教育事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常被比喻为“红烛”、“梯子”、“春蚕”和“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

“抱着一颗心,不拿半边草”,无论何时,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一辈子都不后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爱护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热情,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老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

"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

当然,严格要符合法律,严格要有一定程度,不符合法西斯的训练。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激发学生自尊自信,关心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教师”是教师的最高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进入21世纪,中国不仅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迈上新台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肩负着提高人民素质和全民文明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直接责任。

"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的,教师不迟到、不早退;要求学生礼貌的,教师不粗鲁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教师要自觉遵守教师的规章制度。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本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我以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知识,不像我以前想的那么简单。比如,如何处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何从个性中提炼共性,如何在共性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

该书介绍了许多不同时代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值得思考。读了这些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有价值和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

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要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为核心,对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与教学策略、学***、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引导学生学***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